網路瀏覽器的跨世紀之戰

8/29/2008 11:48:00 上午 張貼者: 張哲生

1993年4月22日,伊利諾斯大學的一個學生小組發明了一段旨在從各種公共網路上獲取信息的程式。當時很少有人會預見這個叫 Mosaic 的程式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

1994年,網景 (Netscape) 擁有了 Mosaic ,並在在1994年4月推出了 Netscape Communication,很快地,Netscape 就以其強大的功能、友好方便的用戶界面獲得了廣大用戶的好評。

隨著微軟 (Microsoft) 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的 Windows 95,在其後的數個月內,網際網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Netscape 更是接著如斯東風,取得了7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注意:那時候的 Netscape 可是一個收費軟體,不過非商業用途是可以免費試用的)。好景不長,隨著微軟免費捆綁於作業系統的 IE 3.0 推出,一場龍爭虎鬥、硝煙四起的瀏覽器市場霸主爭奪戰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以下,記錄了歷史上瀏覽器之戰中最大的和最精彩的戰役。

在網際網路發展早期,第一款瀏覽器是 World Wide Web。由 Tim Berners-Lee 所開發,這款世界上第一款 Web 瀏覽器是在 NeXT 平台上開發,並專門為這個平台所編寫的;換句話說,它並不是許多人都可以享受到的。

隨後,其他一些瀏覽器接踵而至:www、Erwise、Midas、ViolaWWW、Cello...等等。但是真正在意義上點開 Web 的是1993年發佈的 Mosaic。

由美國的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的  Mark Andreessen和 Eric Bina 所編寫,Mosaic成為第一款在同一個視窗裡成功結合文字和圖片的 Web 瀏覽器。雖然早先該瀏覽器是為 Unix 平台所編寫,但是不久,它就被遷移到了 Mac 和 Windows 平台,讓更多的使用者能夠進行「瀏覽網路」這件事。於是,電腦用戶們向 Web 一擁而上,而 Mosaic 便成了他們聯繫 Web 的一個最佳途徑。

第一回合:
Netscape Navigator vs. Mosaic
就在發佈 Mosaic 後不久, Andreessen 辭去了在 NCSA 的工作,創建了 Mosaic Communications Corp. 。 NCSA 繼續延用 Mosaic 的名字,然而,Andreessen 的新公司改名為 Netscape Communications。同時, NCSA 註冊了 Mosaic 技術和商標,並將其提供給 Spry 和 Spyglass 公司,以開發全新商業版本的 Mosaic。

1994年, Netscape 發佈了一個叫做 Netscape 的新瀏覽器,於是,世界瀏覽器市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快速、穩定並且功能豐富等特色,使得  Netscape迅速成為 Web 瀏覽事實上的標準。

在1994和1995年期間,表示 Netscape 瀏覽器的大寫 N 在可以連接網際網路的電腦桌面上都看得到。

漸漸地,Mosaic 抵擋不住 Netscape 的強大攻擊了,慢慢地淡出了瀏覽器市場。

第一回合的贏家:Netscape Navigator

第二回合:
Internet Explorer 1.0/2.0 vs. Netscape Navigator 1.0/2.0
當 WWW 逐漸成為大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時候,微軟發現是時候參加這個網際網路大戰了。但是,微軟在這場競爭裡並非白手起家,而是從買下 Spyglass 所註冊的瀏覽器技術開始。就這樣,Internet Explorer 的基礎實際上就是 Mosaic,一款被 Netscape 所拋棄的瀏覽器。

1995年8月, Internet Explorer 1.0 的發布,引發了一系列有爭議的戰鬥,並擴大了兩款瀏覽器之間的差距,但是 IE 市場佔有率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它的親和性。在 IE 發佈之前,對於日常 PC 用戶來說,安裝及設定一個 Web 瀏覽器並非易事,要確保撥號兼容性和配置 TCP/IP 功能需要相當的技術專長。微軟透過利用易於安裝的 Plus! Pack Add-On 在 Windows 95 平台上綁定它的瀏覽器,迅速開發了一個IE的後續版本。

然而,很不幸的是,微軟那不爭氣的瀏覽器在載入 Web 頁面的時候比 Netscape 慢上許多。此外, IE 1.0 對當時許多網站並非100%的相容,因為早期的網路開發者只在乎他們的頁面是否能在 Netscape上正常開啟而已。

為了積極應對這個問題,僅僅在 IE 1.0 推出後三個月,微軟發佈了 Internet Explorer 的一個新版本:2.0。這一個草率的修正版添加了許多功能,目的是為了提升開發者的效率和降低使用者對安全性的疑慮。例如 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資料傳輸層,簡稱SSL)就是保證數位資料安全傳輸的一個重要的加密協定。該版本的瀏覽器同樣還包含了一個內建的新聞群組的閱讀器。


上圖是 IE 2.0 的模樣,你是否使用過呢?

Netscape 將 IE 2.0 的匆忙推出視為微軟開始進攻的一個信號,於是 Netscape 開始對Navigator 進行迅速的修改。Andreessen 的瀏覽器,依然比 IE 速度更快、功能更豐富,並且能夠顯示絕大多數的網站,也因此依舊佔據了大部分的瀏覽器市場,但是壓力依然存在。沒過多久,Netscape 的運氣改變了。

第二回合的贏家:Netscape Navigator

第三回合:
Internet Explorer 3.0 vs. Netscape Navigator 3.0
1996年8月,微軟隨著 Windows 95 發佈了 Internet Explorer 3.0 ,這次微軟對 IE 進行了完全的重新編譯。這款瀏覽器包含了大量的新功能,比如 Internet Mail 支援 GIF 和 JPG 圖片的顯示以及 MIDI 和串流音訊的播放。(在 IE 3.0 之前,使用者需要另外下載輔助的應用程式以顯示或收聽上述類型的文件。)


IE 3.0

最為重要的是,微軟這次贏得了 Web 開發社區的芳心。 IE3 提供了一個支援多腳本語言的靈活的編程模型。並且它引入了層疊樣式表(CSS)的首次使用,從而給予了開發者對其頁面的顯示方式更多的控制權和預覽權。

在就同一個月,為了應對微軟 IE 的第三次發佈,Netscape 發佈了 Netscape Navigator 3.0。基於前兩個版本的相同技術所開發的 3.0版本,為用戶帶來兩個不同的選擇:Standard Edition 和 Gold Edition。Gold Edition 帶來了許多新功能,比如內建的郵件客戶端和針對 Web 設計的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所見即所得) 功能。但 Netscape 此次並非依然幸運,這個新版本因為反應較遲鈍而得到了用戶的嚴厲批評。

在這一回合, Internet Explorer 雖然搶下了 Netscape 18%的市場佔有率,但在產品的品質上並沒有和 Netscape 拉近距離。

第三回合:平手

第四回合:
Internet Explorer 4.0 vs. Netscape Communicator
1997年是 Netscape 終結的開始。10月,微軟發布了 Internet Explorer 4.0。

除了在性能上得到極大的提升以外,IE 4.0 引入了一個叫做 DHTML(動態HTML)的強大新功能,該功能可以使開發者們實現達到交互性和頁面樣式的空前層次。

此外,IE 4.0 的發布同樣結合了大量在 Windows上廣泛的升級,包括了支援 MP3檔案的播放。為了應對來自微軟 IE 新功能所帶來的衝擊,Netscape 將其 4.0 版本的瀏覽器以一個新的名稱發佈:Netscape Communicator。該瀏覽器算是 Netscape Navigator Gold Edition 的精裝版本,提供了許多內建的應用程式,例如一個新的e-mail閱讀器。但不幸的是,這個新版本惹惱了用戶,由於它的啟動緩慢和表現遲鈍,用戶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IE 4.0

此時,微軟已經達到了其在質量上打敗Netscape的目的。Web開發者們、技術記者們,以及消費者們,開始全體向 IE 陣營遷徙。

1998年,Netscape 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一個開源協議的約束下,發佈其瀏覽器的基礎代碼。有趣的是,這些代碼成了六年後(2004年)對 IE 強有力挑戰的 Mozilla Firefox 瀏覽器的基礎所在。就在同時,美國在線(AOL)收購了 Netscape,並將它的瀏覽器內建在 AOL 客戶端程式裡。

AOL 繼續著 Netscape Navigator 的後續開發和發行,微軟也在繼續著 Internet Explorer 的修正和改進之路,但是 Netscape Navigator 4.x 始終不能戰勝微軟的 IE。

2002年,微軟的 Internet Explorer 在瀏覽器市場的佔有率超過了95%。而這場歷時七年之久的瀏覽器之戰,終於以 Internet Explorer 的完勝而宣告結束。

第四回合的贏家:Internet Explorer

第五回合:
Firefox 1.0/1.5 vs. Internet Explorer 6.0
然而,自從 Netscape 在1998年公佈代碼之後,開源項目的成員組織之一的 Mozilla.org 卻在悄悄地開發著一款更好的瀏覽器。終於,在 2002年,包含一個 Web 瀏覽器、一個電子郵件客戶端,及一個聊天客戶端的 Mozilla 1.0 套件正式發佈。但是,直到其在2004年發佈名為 Firefox 的獨立瀏覽器之前,這個團隊的產品始終沒有對 Internet Explorer 構成太大的威脅。

強大且靈活的 Firefox 自稱進行了諸多關鍵性的改進,如標籤式瀏覽(這個功能在一些不出名的瀏覽器,如 Opera 中已經出現了)和一個內建的 RSS 閱讀器,還有一大批由第三方開發用以提供擴展功能的外掛程式(plug-in)。2005年11月發佈了一個過渡的1.5 版本,添加了許多新功能,並對現存的版本進行了提升。


Firefox 1.5

Firefox 就像微軟在得意忘形之際的一個當頭棒喝,微軟由於在瀏覽器市場沒有競爭對手,故放慢了對 IE 的開發,導致數年之內 IE 都未得到很好的改進和開發。由於Firefox對其瀏覽器市場霸主地位的威脅,微軟開始在其最新版本的瀏覽器 IE 7裡,加入了許多像 Firefox 的功能,並對其採取了更好的安全措施。之後,微軟把 IE 7 內建在2007年1月發佈的 Windows Vista 作業系統中。

如今,微軟仍然在這場瀏覽器市場佔領的戰鬥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但是 Firefox 正在繼續挺進。截至2006年7月,據有效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因為 Firefox 的加入,微軟的市場份額已經削減至83%。

第五回合的贏家:誰勝誰負端看從哪方面檢視。

Firefox 在功能和安全性上領先;但是 IE 仍然擁有絕大比例的市佔率。不過若與 IE 雄厚的後台實力來比較, Firefox 絕對已經勝出了。

第六回合:
Firefox 2 vs. Internet Explorer 7
事實證明,這場瀏覽器之戰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2006年10月,Firefox 2 和 IE 7 同時推出,開始了新的回合。

為了使 IE 7 的功能得以趕上 Firefox,微軟已經作出了許多努力,甚至將 IE 7 內建於最新一代的作業系統 Vista 裡。

在2006年, Firefox 在台灣的市佔率僅有 3.05%,而 IE 的市佔率則高達了 96.21%;當時,IE 在瀏覽器市場上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一支獨秀;不過經過這兩三年的努力,Firefox 的勢力已經大到足以左右網路使用者的習慣。

根據 Firefox官方發布的數據,目前(2008年)Firefox 在台灣雖僅有約10%的市佔率,不過在全球市場上的佔有率已經接近了四分之一(根據 w3counter.com 在去年針對4362個網站、三千一百多萬個訪客的統計,Firefox 的市佔率已經高達 25%),有的統計資料甚至顯示出 Firefox的使用率竟突破了四成!根據較客觀的分析報告,在技術人員的使用中,IE 的使用率佔了52%,Firefox為32%或43%,而在一般的網路用戶裡,IE 則取得了62%的好成績,Firefox 僅佔了26%;也就是說,用戶的專業性越強,使用 IE的就越少。

這個現象似乎在告訴微軟一個警訊:你的 IE 市佔率最高是因為你將它綁在Windows作業系統裡,並不是因為它最好;然而,當使用者對瀏覽器的優劣懂得越多時,傾向使用 Firefox 的比例則越高!

第六回合的贏家:Firefox

第七回合:
Firefox 3 vs. Internet Explorer 8
2008年3月,IE 8 測試版開放下載;同年6月,Firefox 3 正式版問世。IE 與 Firefox 均使出了渾身絕技,誓要硬碰硬一決高下了!接下來幾年內,瀏覽器的競技場中將會上演一場精彩的龍爭虎鬥,各位只需拭目以待!

相關連結:
下載 IE 8下載 Firefox 3

延伸閱讀:Firefox在台灣的使用率於兩年內成長為三倍

0 意見: